影響孩子健康與學習的秘訣

2025-05-03

孩子如何能夠健康的長大,並專注於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其實,跟父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 

       國三的阿麗來諮商時,手上綁著紗布。問她為何要割手,她表示心裡不舒服,透過割手會比較舒服。事實上,阿麗已經不是第一次割手,但每次心裡不舒服時,她都沒辦法向父母親表達……因為媽媽要忙於早餐店,還要整理家裡,總是疲累萬分;而她跟爸爸的關係不好,經常跟爸爸吵架,原因是希望爸爸能多替媽媽分擔家事。

       阿麗割手前,經常會突然心情不好,特別是到了晚上就想哭,但父母親都沒有察覺到,也沒有人關心她。直到她割手後,在她參加廟裡打鼓時,被其他志工阿姨發現,媽媽才有機會知道。

       也因為阿麗經常覺得心情不好,沒有人可以傾訴,於是常透過睡覺來逃避不好的心情,所以也沒有花時間唸書,功課自然就跟不上。

孩子透過身體症狀來吸引父母親注意

       影響阿麗學習與健康的因素,跟她的情緒狀態有關;而她的情緒狀態又跟父母親的關係有關。由於阿麗的家庭比較傳統,媽媽不但要外出工作,還要負擔家務;而阿麗很愛媽媽,經常為媽媽打抱不平,造成跟爸爸的關係不好。同時,阿麗覺得媽媽很辛苦,所以學校或廟裡發生的事,也不想跟媽媽說,怕增加媽媽的心理壓力。在沒有情緒出口的影響下,阿麗透過不良管道學習到割手紓壓,卻傷害自己的身體。

       孩子如何能夠健康的長大,並專注於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其實跟父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特別是親子互動,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身心狀況。而好的親子互動,就是父母親能夠關心孩子的需求,跟孩子溝通彼此的想法,以及尊重孩子的需求與想法。此外,隨著孩子長大,能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和訓練其獨立。

       要是父母親太忙或自身狀況不好,自然無法去理解孩子的需求,進而影響到彼此的溝通與彼此的關係。又因為孩子被關心、被理解的需求仍在,便會發展出種種吸引父母親關注的行為,同時也讓父母親感到煩惱。舉例來說,孩子若感覺上學有壓力,又希望父母親關心他,就有可能用身體症狀(例如:肚子痛)來表達自己不想去上學,或者希望父母親請假與帶他去看醫生。在看醫生的過程中,孩子會因為父母親願意放下手上的工作,陪伴他、關心他,而滿足其心理的需求。

       但如果孩子長期以此替代方式,來滿足其被關心的需求,就有可能影響到學業的學習。

孩子透過違規行為來吸引父母親注意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就不是透過身體症狀來吸引父母親注意;而是透過打架、翹課、違反校規等行為,來促使父母親不得不放下手邊的工作,跑來學校一趟;甚至透過痛罵孩子一頓,來教訓孩子的犯錯行為。孩子遭到父母親的痛責罵後,內心反而會感到被父母親關心,遠勝過父母親沒有時間理他。被校規處罰的不舒服,相較於能夠被父母親關心,前者就顯得微不足道。

       只不過長期下來,同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因為,孩子的力氣都花在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與搞怪上,就沒什麼力氣去專注在學習上了。

孩子透過網路來逃避內心的痛苦


       有些孩子是放棄去做吸引父母親的事,進而躲到網路的遊戲世界,來轉移自己得不到關心的挫折。這樣的家庭,可能是父母親都有很沉重的心理負擔,孩子為了避免增加父母親的負擔,便壓抑自己的心理需求,轉而去尋找可以提供他心理刺激的活動,以避免去感受到自己得不到愛的痛苦。

       以我曾經透過「家族系統排列法」,所看到沉迷網路遊戲的高中孩子為例。他之所以躲在網路世界不想出來,其實是想逃避父母親爭吵所帶來的情緒痛苦。在排列過程呈現出,父母親都沒有人關心他,因此孩子便透過網路來獲得朋友的關注、情感的慰藉,這是很容易去理解的。

       若長期需要透過網路遊戲來獲得心理慰藉的孩子,則網路世界的聲光刺激與朋友的情感互動,相對於學校的課業學習,自然前者是有趣多了。

情緒傷害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

       

       更嚴重的狀況是,孩子已經在家庭中受到傷害,可能是身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而這些情況,常常發生在父母親強烈的情緒衝突與家暴家庭當中。在此類家庭長大的孩子,經常內心會承受太多的情緒,以至於無法專注在自己的學習上,但卻需要做一些事情,來抒發內心的不舒服。如果學校老師不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而認為不專心、好動都是孩子的問題,就會錯過對孩子情緒狀況的了解。若再加上父母親不想面對自己的夫妻關係,與設法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則孩子就會變成整個家庭的代罪羔羊。孩子因為承受太多家庭互動的情緒,以至於干擾到其心理、情緒的穩定度,自然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與學業表現。

       除此之外,受情緒傷害的孩子,若又學習到不恰當的情緒紓解方式,則又會讓事情更複雜。上述舉例的阿麗,其內心真的很痛苦,才會希望透過皮肉之痛來轉移內心的痛苦。若父母親還是無法了解她的痛苦,則她就會繼續割,直到父母親願意關心她、了解她。這樣的孩子,內心情緒如此強烈,若沒有人協助,要如何能夠從痛苦中走出來?

       其它的自我傷害行為,包括:飆車、酗酒、吸毒、性濫交、加入幫派、從事違法行為等,大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功能或親子關係出了問題,造成孩子在青少年期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同與關心,或是尋求情緒上的逃避或情感上的慰藉,而採取的自我解救。儘管這些行為會傷害自己,但相對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相比,或許,在自我傷害而造成死亡前,還能得到一點點的快感與慰藉。

       對於內心受傷嚴重的孩子,讀書或學業學習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綜合以上的說明,父母親的情緒狀態、夫妻關係,與對待孩子的方式,才是幫助孩子能夠穩定學習與成長的基石。

       父母親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首先要去面對與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並且想辦法改善夫妻關係,然後開始去關心孩子的需求,以及透過溝通來了解與尊重孩子的意向。在愛中長大的孩子,父母要他不去學習,反而是一件困難的事,不是嗎?

#家庭關係#親子關係#青少年諮商#家好心理諮商所#吳浩平心理師#林口心理諮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