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上學

2025-08-04

用心去傾聽孩子內在的困難,同理孩子心情與擔憂,給予孩子支持感與陪伴,讓孩子有信心度過怕上學的困難 

        「我好擔心我的功課寫得不夠完美」 、「我好擔心同學要來找我聊天,我不知道要如何回應」 、「我好擔心請假時的上課內容會補不完」 、「我好擔心同學如何看我」 、「我好擔心同學不喜歡我」、「爸爸媽媽昨天都不講話,是不是又吵架了」 、「媽媽身體不好,一個人在家會不安全]……...

       君君這幾個星期來,內心不斷有好多的害怕和擔心,對於要去學校感到焦慮緊張,導致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了床,甚至早上一起床就會有頭痛、肚子痛等狀況;君君好難受自己這樣,也責備自己無法好好到校上課,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假如你就是君君,你可以如何幫助自己呢?

        請你勇敢地找信任的大人,如爸爸、媽媽、導師或輔導老師,主動將你所困擾的事情原因與他們說一說、聊一聊,讓自己的擔憂有個出口、學習適當的紓解方式,並聽聽不同的感覺想法,讓自己可以慢慢調適心理的感受來面對這些擔憂和困擾。要記得[遇到困難並不可怕,學習如何調適自己與勇敢面對困境,將是最睿智的選擇。]

假如你是君君的父母親,可以如何幫助君君呢?

        看見自己的孩子逃避不去上學又找不出原因,當父母親的一定感到很擔心,甚至也懷疑孩子是不是在偷懶,腦海裡重複著[這樣他的未來怎麼辦呢?]、[我一定要逼孩子去上學]、[不然孩子會缺角(台語)]、[學校會說我是不負責任的父母親]……

       然而,這些想法對於幫助孩子返校並無實質上的助益,反而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親不理解我的困難,也讓孩子產生更多的罪疚感,並重複處在自己的負向迴圈中而越發躲到自已孤獨的世界之中(社會退縮)。

若想幫助君君,父母親可以這樣做:

原則一:理解孩子的困難

        用心去傾聽孩子內在的困難,如焦慮感、罪惡感或無力感,同理孩子心情與擔憂,給予孩子支持感與陪伴,讓孩子能慢慢有信心度過這樣的困難。

原則二:父母親的共同參與很重要

        面對孩子拒學狀況,父母親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或是焦慮、生氣、漠不關心等,這些態度都是父母親本身面對挫折的反應;此時若父母親雙方能夠同理彼此的心情(面對孩子狀況的困難與辛苦),在情緒上能照顧彼此而非相互責怪。當家庭氣氛較為緩和與穩定時,孩子才可能與家人保持良性的互動,與家人維持良性互動與連結會降低孩子社會退縮的風險。

原則三:恢復正向的家庭關係

       孩子長期不上學,與家人的對話常只剩下責罵與說教,幾乎無法對話。建議從日常生活中陪伴,如一起用餐、一起看電視、聊聊孩子有興趣的東西或遊戲等,都是個很好的開始,能夠有交流對拒學的孩子[維持人際關係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信賴的家人關係是孩子在未來有能力接受成人引導並與外界有正向人際接觸的基礎。

原則四:尋求資源

        拒學的孩子能逐步回歸校園是長期抗戰的過程,若由父母親獨力奮戰,過程將會非常辛苦。拒學的原因不會是單一的,通常複合個人特質、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身心因素與其它,故相當複雜;在不同層面上,是需要學校、社福單位或醫療單位等資源的協助,如學校彈性調整、父母親職諮詢、身心科就診等,並以合作模式來共同協助孩子漸漸返校上課。(徐佳玲心理師)

#懼學#親子關係#學校適應#家好心理諮商所#林口心理諮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