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從年輕吵到老,子女難道也要分兩派?

2024-03-22

爸媽已經快八十歲,我們幾個小孩從小看他們吵,都已經習慣了,不覺得奇怪。只是這幾年愈演愈烈,媽媽一直說要離婚,爸爸不肯也無能為力,吵到小孩都不得不捲入戰局,一開始是勸架安慰,後來變成兩國,各擁不同的立場。

 兩個姊姊支持媽媽,覺得媽媽在婚姻裏辛苦了幾十年,贊成媽媽說的「孩子都大了,想要有自己的生活」。

兩個哥哥則同情爸爸,覺得爸爸老了也病了,需要有人陪伴照顧,縱然爸爸過去有諸多不是,對不起媽媽,都已經過去了,兩個人應該扶持到老。

我是老么,不像哥哥姊姊有那麼強烈鮮明的立場,只是覺得有必要那麼對立嗎?我們是一家人耶,難道要延續父母的不合到我們這一代,我們也要因此分裂,跟爸媽一樣一輩子沒辦法好好來往相處嗎?我們做孩子的該怎麼做比較好?

專家解答︱吳浩平︱家好心理諮商所  所長

我覺得你像個拯救者,想拯救爸爸、媽媽,也想拯救哥哥、姊姊,你看到家人因立場不同有所對立,心裏害怕焦急,想拯救整個家庭,免於破碎。

你寫信來求助是好的,不過我想先提醒的是,過度涉入父母親的事,想幫忙他們解決問題並不是很恰當,很多事不是你能做的。

你說爸媽已經快八十歲,如果他們真要離婚早就離了,不會撐到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的是關心,特別是媽媽。

媽媽可能經歷過很多事,有很多辛苦,不僅是在現在的婚姻,她的原生家庭可能也是如此。

爸媽可能都有來自過去生命的痛苦

我猜媽媽的原生家庭,可能跟你們現在的家庭類似。外公可能也不太負責任,所以外婆也過得很辛苦。外婆便無法好好照顧孩子,媽媽在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加上媽媽對外婆有很強烈的同情心(就像姊姊現在對你媽媽一樣),承接外婆很多情緒,而且反過來要照顧外婆,婚後便想從先生得到補償。

但伴侶不是父母親,夫妻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施與受是平衡的,不會像父母對小孩是上對下、無條件的愛,所以媽媽可能對爸爸感到失望,加上他們之間還發生過一些事,更加深怨恨不滿。

每個人都會把自己在原生家庭沒得到的滿足或痛苦投射到另一半身上,期望對方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或滿足自己,不只是媽媽,我猜你爸爸可能也是一樣。雖然你沒說爸媽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只說爸爸過去有諸多不是,對不起媽媽,但一般家庭會碰到的不外乎以下幾種狀況。

比如說,可能是父親酗酒,在父親的原生家庭可能從祖父或曾祖父那一代就開始嚴重的喝酒,習慣用喝酒來逃避無法解決的痛苦。

或可能是外遇,也有可能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祖父同樣對家庭不負責任,祖母有很多怨恨與不滿,若爸爸同情祖母,結了婚可能還是掛心祖母,便沒辦法好好照顧伴侶,增加媽媽的不滿。但爸爸可能沒辦法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反而會覺得都是太太不好,轉而向外尋求慰藉,結果不但沒辦法解決婚姻的問題,反而加深彼此相處的困難。

還有可能是爸爸不養家、不拿錢回家、或沉迷於賭博。在父親小時候,祖父可能也是如此,爸爸小時可能因此吃盡苦頭,怨恨自己的父親,但長大後還是不知不覺追隨祖父的腳步,因內心還是渴望父親的愛,想透過類似不負責的行為來渲洩情緒與表達忠誠。

這聽起來很弔詭,小時候承受原生家庭的痛苦,長大後仍重複同樣的模式。除非當事人有深度的自覺反省,願意克服心理上的痛苦與悔恨,否則很容易掉進過去原生家庭的模式,代代相傳。

從童年的眼光轉換為大人的觀點

如果能了解父母親的過去是如此糾葛複雜,就會了解其實自己做不了什麼事,且做什麼都沒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都已經過去,如果成年人還想涉入父母的問題,就表示自己童年的痛苦還沒有過去。

我猜你哥哥姊姊被父母影響的程度較大,所以立場鮮明。爸媽過去可能一吵架,就是爸爸拉著兩個兒子,媽媽拉著兩個女兒,擴大戰局,小孩子一直保有這樣的記憶,也依循著這樣的模式,想拯救父母親。

現在你們都已經長大,不需要太在意爭吵,只要注意他們的安全,不要有太激烈的肢體衝突,或受傷跌倒。他們要吵就讓他們吵,或許對他們來說,吵架是一種樂趣,一種激情以及情感的表達,透過爭吵才能感受到對方的在乎。

怎麼從原生家庭的傷痛走出來?怎麼從小孩的眼光轉換為成人觀點?建議可以試試以下方法,離開原生家庭的模式。

尊重父母親的關係

這說來容易,做來難,最好的做法就是尊重他們的關係,並且尊重他們的痛苦。想想自己只是孩子,怎麼可能幫他們解決問題?如果做得到,我們就是他們的父母,比他們還大。

尊重他們,有時候反而有機會改變。當他們被尊為父母親時,就得扮演起父母的角色,做像父母的事,而不是把孩子拉進他們的鬥爭當中。過去當你們還是孩子時,因為小不懂事,無法抗拒不被捲入。

但現在長大了,有時反而是主動跳進去,主要原因還是不捨,無法棄父母的痛苦不顧,也許跟孝道有關,要順從父母的意思。不過,如果跳進去了,就是在強化錯位的相處模式,其實是不好的。

多問問自己,現在幾歲了?

會陷在父母的關係和問題中,常是來自小時候的記憶和情感,已成為慣性。因此不妨有意識地問自己:我現在幾歲了?我還要重複這樣的事嗎?我還要把心神力氣花在這裏嗎?我是不是不能拒絕他們?如果是,是什麼原因?這幾個客觀的提問,多少能幫助自己不被拉進原有的家庭模式。

把父母親的情緒還給他們

我相信你們看父母這樣的劇碼已經有四、五十年之久,過程和結果應該都差不多。但只要父母一打電話過來就會捨不得,立刻捲入戰局,不過如果不把他們的情緒還給他們,這樣的劇碼就沒完沒了,永遠演不完。

怎麼把情緒還給他們?可以婉轉溫柔卻又堅定直接地告訴他們:「媽媽(或爸爸),你是我的媽媽,你和爸爸發生的事,我無能為力,你告訴我這些痛苦,我聽了也很難過,可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只是你們的孩子。」學著不接他們的情緒,他們就得自己面對。

把自己變得更小或是裝可憐

或者是把自己變得比父母更小和無助,父母想變小,是希望有人涉入和幫助他們,但我們也可以東施效顰。例如,跟他們說:「唉,我的婚姻也有問題,我的先生(或太太)怎麼怎麼了……」或是「我家裏都沒有錢了,你們可不可以借我一點?我們快沒辦法了。」把自己裝得很可憐,當他們發現你的抱怨更多、更煩人時,下次就不會來找你了。

這樣的位置反而對了,我們是他們的孩子,就應該站在孩子的位置,不要試圖幫他們解決問題,要讓父母來幫助、關心我們。四、五十歲的人其實都已經成年,照理說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在他們面前裝小、裝可憐只是一個策略。

有智慧地關心父母

不過還是要適度關心父母親,但不要涉入他們的問題,這兩者還是有所不同。比如說,定期回家看爸媽,陪他們聊天話家常,或說說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狀況,就是在關心他們,而不是在他們有摩擦衝突時,跳下去支持任何一方,如果這樣做,就是在強化他們的模式。

要學著去辨認:什麼是父母的需要?什麼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問題?例如,回到家為他們按摩、準備餐點或陪他們聊天時,如果有一方開始抱怨另外一方時,可以適度、婉轉、有技巧地拒絕,像是轉移話題或引入其他更有趣的議題,如聽到哪個地方好玩、哪家餐廳好吃、或是哪個親戚朋友最近有什麼好消息、或是什麼樣的養生保健法等。

父母的思考或講話一定有固定模式,要學著把它鬆開,不要跟著投入,有智慧地中斷重複數十年的家庭模式,不去強化它,要有策略地去轉化它,不去拯救任何人,完全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柔聲細語懇求

如果父母就是堅持他想講或想做的,絲毫不願退讓或轉化心情,還是可以以「愛」來面對。像我媽媽也很會唸,要我同情她,有一回我就直接跪下來,跟她說:「媽媽,你是我媽媽,可是我沒辦法幫你,我只是你的孩子,但我很愛你。」我媽媽就停止了,不再堅持她要我做的。

如果是女兒,更好的武器是撒嬌,用柔聲細語的方式安撫爸媽的心,現在很多現代男性也都可以做得到,只要讓父母看到我們真心的愛,很多事都能迎刃而解。

以愛與尊重來化解手足對立

除了爸媽跟孩子間的問題,我猜你們兄弟姊妹之間可能也有競爭的關係,只是借這個議題在較勁。

從文化脈絡和諮商經驗來推測,你們家可能有重男輕女的情況。兩個姊姊在家中地位較低,受到的照顧較少,好的資源可能都給了男生,不管是唸書或好東西都優先給了男生,但家事都是女生在做,男生因此還覺得理所當然。所以女生會不服氣,氣惱男生,兩邊產生競爭對立的關係。

加上媽媽在家裏的地位可能比較低,所以兩個姊姊會同情和支持媽媽,而爸爸可能對兩個兒子特別好,所以即使爸爸做了不好的事,對不起家裏,兒子還是無條件支持爸爸。

不過今天來投書求助的是最小的你,也是最難做的一個,你怎麼做都不對。老么是沒辦法管哥哥姊姊的,你只要一聲令下,就會變成大家的箭靶,成為出氣筒,把關係搞得更亂、更複雜。

你的心腸最軟,最捨不得大家,你似乎比他們更感到焦急難過。不過這也是你的優勢和使力點,因為你柔軟有彈性,跟其他人沒有鮮明的對立,就從尊重哥哥姊姊開始吧,不用試圖去改變他們,只要跟他們表達你對他們的愛就夠了。

比如說,把這篇給他們看,說:「哥哥(或姊姊),你看雜誌上這樣說啦……」,提供他們參考,他們自然會去想。如果不方便直接拿出雜誌,怕被他們責罵怎麼來投書,使家醜外揚,還是可以試著傳遞簡單的訊息,說:「小時候我們常聽到爸媽訴苦,現在長大了,尊重他們就好了,我們只要當他們的小孩就好,我很愛哥哥姊姊,很不想看到你們為這件事太煩心。」

不過講話的態度往往比內容更重要。一定要尊他們為兄姊,表明自己就是弟弟,沒有任何立場去教導或指責,還是得回到態度,讓老么的愛被大家看到就好。可以從你開始表達「愛」,不再是互相指責、衝突或對立,而愛的背後是尊重,尊重每個人都比你大,讓愛在每個人的心中流動。

最後,如果你太過憂心原生家庭的狀況,建議你要反過來問自己一些問題。例如「你有沒有好的伴侶關係?能不能經營好一個關係?」「你的工作是否穩定、順利?」「你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如果你花太多力氣在原生家庭,通常就沒辦法有力氣去關心自己的伴侶關係、生活或工作。甚至,你可能會忽略或逃避自己的問題,而把力氣都花在原生家庭上,以致不用直接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不管是以上哪一種狀況,一個成年的孩子都應該把力氣花在現在的生活和伴侶關係上,而不是過去的原生家庭。因為如前所說,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是其來有自,且大部份是沒辦法解決的,即使很痛苦,也只能選擇接受和尊重。

不管怎麼,自己得往前邁進,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吳若女採訪整理)

轉載自:https://reurl.cc/xLR1dz